加格达奇区人民法院牢牢把握人民法院政治机关属性,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不断完善纠纷多元化解机制,扎实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。
服务发展大局,融入社会治理体系
积极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多元解纷新格局,与加区综治中心签订对接协议,积极促进司法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进一步整合,充分发挥法院在多元解纷工作中的参与、推动、规范和保障作用。坚持党的绝对领导,主动邀请代表委员、机关干部参观调研法院“一站式”建设,争取多方关注、支持多元解纷工作。
推动“四所一庭一中心”衔接联动机制“有效落地”。与街道社区等交流探讨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思路,做好诉讼辅导及调解指导,构建优势互补、有机衔接、协调联动的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机制。通过参与“四所一庭一中心”联动,法官制作的调解预案,社区作为调解范本,后续发生的类似纠纷,均按方案调解成功,达到示范效应。
扎实开展“政法干警进网格”。通过分析研判社区网格矛盾纠纷的主要特点,定制“专属普法菜单”,开展法治宣教,营造浓厚法治氛围,推进纠纷防范化解全覆盖。
延伸司法职能,服务基层社会治理
推进“无讼社区”“无讼村屯”建设。做到关口前移、力量下沉,在区非诉讼纠纷解决中心及辖区偏远地区白桦乡东山村设立“法官工作站”。法官通过座谈走访了解群众法律需求,深入田间地头解决群众法律难题。
推行“一村一法官、一社区一法官”指导调解。全体员额法官及法官助理,主动承担“一村(社区)一法官”职责,与辖区各村(社区)居委完成对接工作,设置便民联系牌,组织就地调解简单民事纠纷、诉调对接化解较为复杂案件,形成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多维发力的新格局。法官前往矛盾“第一现场”开展诉前调解,用专业的法律知识为群众“面对面”释法明理、调处纠纷。
推广运行“龙法和”云法庭微信小程序。邀请社区、村屯的基层工作者及调解员入驻平台,制作、张贴专属二维码海报,使群众通过扫码注册登录,便能关联至相关治理人员、调解员和驻联法官,并在线提出解纷需求,实现了一“键”就到,“码”上就办。
立足实质解纷,创新纠纷解决格局
创新形成“3+9模式”,即:成立三个多元解纷工作小组,对接两乡两镇四街道八个司法所和司法局下设非诉纠纷解决中心,签订诉调对接协议,制定《全面推进多元解纷工作机制实施方案》,形成多元共治格局。对全区调解员进行了专项培训,助推基层调解能力提升。
健全诉调对接工作机制,对接区应急管理局、公安交巡警大队、消费者协会等20家特邀调解组织、29名特邀调解员,广泛发动人民调解、行政调解、行业调解、律师调解等各类调解主体,将前端治理交给基层自治、人民调解等组织,通过司法审查、司法确认等方式,为前端治理提供坚强后盾,初步形成常规案件自行调解、疑难案件专业调解、复杂案件多方调解的多元纠纷化解模式。
持续推进“总对总”在线诉调对接工作,与区侨联、知识产权局等单位建立“总对总”纠纷解决合作机制。与区人社局、区总工会联合建立《常态化诉源治理会商工作机制》,制定《劳动争议调、裁、审衔接工作完善多元化解机制实施意见》等,细化三方责任义务,整合三方资源优势,促进劳动争议从“裁审止争”到“源头化解”转变。将行业性、专业性调解与司法调解联动起来,构建多方参与、社会协同的多渠道解纷模式,切实提升各类纠纷化解实效。